新發現!高平一座古建“清”變“宋”
經專家團隊鑒定,圓融寺為宋金時期木構古建筑
圓融寺外景(資料圖)
本報訊 近日,高平市發現一顆“清”變“宋”的古建遺珠——位于高平市神農鎮中村的圓融寺。經專家鑒定,它是一處宋金時期木構古建筑。
在此之前,該建筑一直被登記為清代建筑,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甚至都不是普查點。
前段時間,澤州中學教師和民間古建愛好者上報,稱考證圓融寺尚存金代木構建筑,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于是派出專家團隊,趕赴現場予以學術鑒定。
圓融寺,現存一進院落,其格局構成為:門殿,后殿(三間,已塌),后殿兩側東、西朵殿(各三間,東朵殿清乾隆時擴建為春秋樓,東、西朵殿均部分坍塌),東、西配殿(各五間,西配殿已不存)。該寺現存最古老且最完整的建筑為門殿,其主要形制為:面闊小三間,進深六椽,廳堂造,四椽栿對乳栿用三柱,七等材,屋頂原為歇山頂,后改懸山頂。外檐斗栱上的琴面昂、橫栱抹斜等形制,符合晉東南金代中后期的時代特點。
經全面考察后,專家團隊發現,圓融寺并非單純的金代建筑,其內部梁架仍存在北宋建筑構件。綜合現場建筑形制與文獻史料判斷,圓融寺門殿應始建于北宋中后期,金代中后期進行了大規模改建,檐下斗栱被全部更換,但仍保留了部分宋代構架,其后明清重修時,屋頂瓦作被全面更換,屋頂形式亦由歇山改為懸山,并包砌四面磚墻。新中國成立后,因為當地生產大隊將其用作糧庫,圓融寺門殿得以保存至今。
據了解,高平悠久的歷史文化,孕育和積淀了厚重的文物資源。目前,高平市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有1574處。其中,國保22處。山西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后,高平市的省保單位增加了16處,此前僅有6處省保單位。除此之外,還有晉城市保單位111處,高平市保33處。在高平這片土地上,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.7處文物,密度之大,在全國也非常罕見。高平還是中國古建筑博物館,1574處不可移動文物中,古建筑就有1300余處。僅宋金時期的古建筑,就超過長江以南的總和。在高平市的國保單位中,還有四個全國之最:元代姬氏民居,是中國最早的木結構民間住宅建筑;開化寺壁畫,是中國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彩繪圖案;二郎廟金代戲臺,是中國已發現年代最早的戲臺;宋代崇明寺中佛殿,擁有中國唯一的斷梁結構。
?。ū緢笸ㄓ崋T)